久違的陽明交大實體課程(不能說久違,應該是上博士班以來的第一次實體上課😅),由王嚴峰老師解說臨床上會遇到的大腦疾病。王老師風趣幽默,讓坐在教室裡回到校園吸收青春氣息的我,感覺蘇湖。
王老師解説Babinski sign,這個在實習醫師的時候非常熟悉的名詞,現在早就忘記了是什麼意思。原來這是在20世紀初的時候,有個在療養院工作的Babinski醫師,他發現睡在窗邊的病人有個很奇特的現象,就是當窗簾刮過這些病人的腳底的時候,這些人的大姆指會翹起來。由這個發現他去實驗,發現很多中風或脊椎損傷的病人都有這個現象。因此當年我們這些實習醫師到神經科實習,很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到處去刮來看診的病人的腳底板,如果他的大姆指翹起來,表示這個人有中樞神經的異常,我們就可以很興奮的跟主治醫師報告說這個人中樞神經有問題,Babinski sign(+),主治醫師就會給我們一個嘉許的眼神,點點頭稱讚我們有學到東西😄
但是其實這個現象並不是只有在中風的病人才會出現。小孩子他的神經發育沒有那麼完全,所以當你去刮小孩子的腳底板,也常常會發現他們的大拇指翹起來。圖片的左邊就是王老師找到的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,波提切利的聖母與天使,畫面中的小孩子大拇指就有翹起來。
如果一個intern,在學校學到了這個知識,但是又沒有學完卷,回家就興奮異常的到處去刮別人的腳底,結果某一天刮到了親戚的小孩,發現他的腳底翹起來,就大驚失色的跟他的爸爸媽媽說:你看你看,他有Babinski sign,他一定中樞神經有問題,會不會是長了腦瘤,趕快帶她去看醫生!結果原來是他漏聽了一句,因為這個Babinski sign在小孩子神經發育還沒有完全的時候是常常出現的,那就會鬧了大笑話了!
知識的三個層次
所以學習知識的層次,第一個是知道這個知識的名字,第二是知道這個知識背後代表什麼意思,第三個是知道這個知識這什麼時候是錯的。
前面兩個層次是最簡單的,背起來就可以。但最後一個層次卻需要在生活中不斷地探索,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出現新的發現,打破原有的認知。
所以現在看論文,當大概了解這篇文章的意思的時候,就要去看這篇文章的限制在哪裡,應用場景是什麼。這樣你在把結論背起來的時候,才不會因為不知道這個結論可以應用的範圍跟限制,跟傻不隆冬的實習醫師一樣,把親戚小孩的家長嚇壞了,鬧個大笑話😄